在紫砂界,
“千人仿一壶”的现象比比皆是,
对师父和名家紫砂壶的仿制,
成了学习技艺和提高技艺的重要途径,
传统壶式和传统技艺之所以能得到继承,
能一代代流传,也得益于对名壶的仿制。
......
供春壶对比
供春制紫砂树瘿壶,又叫供春壶,因其外形似银杏树的树瘿而得名。
相传是明代正德年间民间紫砂艺术大师供春所创壶式。
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件,捐赠者认为是供春存世品。
但许多人考证后认为是清代艺人的仿制品。
此壶式在历史上很有名,历代制壶高手也都仿制过。本文提供的3件仿春壶来看,在形制上只是大体上相似,而壶表面似树瘿的肌理效果却基本相同。从审美角度来看,这几件仿品都是精心之作,通过这种对比展示,说明传统紫砂壶的创作设计,存在“千人仿一壶”的传统。
顾景舟 供春
汪寅仙 灵芝供春提梁壶
吴扣华 如意供春
孙金立 隐龍供春
魏裕峰 金蟾供春
石瓢壶对比
石瓢壶是清代后期曼生壶中的一种式样,壶身为圆台形,盖为平顶式,桥式组,直流,壶柄为牛舌式,壶壁上宜书宜画。
因造型古雅,又便于刻绘装饰,遂成为紫砂壶的经典器形。
但后来所制的石瓢壶,器形井不整齐划一,也是在形体轮廓大体相似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。
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 大石瓢
近现代 顾景舟制、吴湖帆书画 相明石瓢壶
李寒勇 子冶石瓢
范小君 君瓢
陈进制 何光宏装饰 大子冶石瓢
鱼化龙对比
鱼化龙,即“鲤鱼跳龙门”的吉祥传说,工艺界常以此题材进行创作,作为科举高中的吉兆物。
紫砂“鱼化龙壶”为明代壶艺名家陈仲美所创,后经清代壶艺名家邵大享改进,制成了活动龙首纽、龙尾把、卷浪波涛、鱼龙堆身的以邵大享改进后的鱼化龙壶为本。
仿得最好的是清末艺人黄玉麟和民国艺人俞国良。
邵大亨 鱼化龙
民国 朱可心制绿泥鱼化龙壶
严伟 鱼化龙
张宏 鱼化龙
掇球壶对比
掇球壶是清代邵大享所创壶式,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。
壶身为球形,壶盖为半球形,壶纽为小球形,因壶的造型似三个大小不同的球体叠在一起而得名。
造型简练大方,是光货圆器中的杰作,深受古今鉴赏家好评。
顾景舟大师也认为“大享壶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之大成,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”,并说他仿制大享的作品第一件就是掇球壶,仿制之后,使他的壶艺水平产生了飞跃。
这里展示的三件掇球壶,其中一件是邵大亨制紫砂掇球壶,另两件分别是程寿珍和和俞国良所制。
经比较可知,三件器形相差较大,主要是壶体、壶盖的圆度和大小不同。这些不同,并不是仿制时技艺上的差异,显然是仿制者受当时审美观念的影响所致。
清中 邵大亨掇球壶
顾景舟 掇球壶
许卫良 掇球
一粒珠对比
一粒珠是一种传统壶式,相传是惠孟臣所创。选用大红泥作,烧成后色泽朱红;器形特点是壶体为圆球形,无颈,壶盖采用嵌入式结构,盖纽为小圆珠式,三弯式管状流,大圆形壶柄,做工精致。因这种壶式用于喝功夫茶,即是后世所称“水平壶”的前身。
这里所示三件一粒珠壶的造型来看,一粒珠壶也有提梁式,并有金属单提梁或双提梁的。但壶体之形基本相仿,只有微小的不同。
邵友廷 一粒珠 宜兴陶瓷博物馆
清中期 何心舟制并刻日岭山房款玉成窑紫泥一粒珠壶
陈国良 一粒珠
黄静制 张重庆装饰 一粒珠
西施壶对比
据吴梅鼎《阳羡茗壶赋》说,“文旦壶”中的格调高雅者,原先名叫“西施乳”,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的丰乳。事实上此壶式也确实像丰满的乳房,壶纽亦像乳头,壶流短而略粗,壶柄为倒耳之形,壶盖采用截盖式,壶自近底处内收,一捺底。后来也许觉得“西施乳”之名并不文雅,便以壶柄为倒耳之形为名,改称为“倒把西施壶”。
倒把西施壶的制作,主要是调整各部分的比例关系,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念略有不同,这种差异也会反映在器形上,如图所示三件倒把西施壶,就是如此。
清·乾隆 倒把西施朱泥文旦壶
许艳春制、鲍志强铭 倒把西施壶
陆彬 西施
吴静雅 观垚西施
井栏壶对比
井栏壶在曼生壶中有两种,都是圆柱形,在壶型基本不变的的前提下,“井栏”壶的高矮变化诸多。
身筒较高,置飞把、钮颈、双圈坡盖、倒身筒形壶钮者称“高井栏”壶。矮井栏嵌盖平缓合体,高柱钮或桥钮,一弯流曲而微妙。把圈大,外扁平,里圆润,底圆而大。
清 瞿应绍 井栏壶
清嘉庆 杨彭年制、陈曼生刻阿曼陀室款紫泥井栏壶
井栏 鲍志强
吴群祥制 张捷画 吴东元装饰 井栏
松段壶对比
松段壶是紫砂塑器的一种表现形式,即塑一段松树老干之形态为壶身,壶盖采用嵌入式,壶流、壶柄也都塑成松树之形。
善制塑器的紫砂艺人都做过松段壶,但器形却各有特点,很少有一模一样的。
何道洪 三友
70年代时期 顾道荣制松段壶 (一对)